在世界自然遗产地:天山西部的伊犁河谷,曾经有一片占地约6万亩的荒山,不过近几年经过荒漠化治理,这里已经变成了万顷沃野、天山花海。这个季节天山花海大片虞美人盛开,正是游人和摄影爱好者赏花的好时间。
近半个世纪,历经数十万人的努力,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终于被“围”了起来。这一奇迹的背后,使用了怎么样的创新技术?发生了多少令人感动的故事?
“三北”地区是我国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区域。经过几代人接续奋斗,这里已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智能化机械的广泛应用是近两年来“三北”治沙的一大亮点。
4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治沙人接续奋斗,发扬着愚公移山的精神,既与沙相搏,也与沙为伍,使得绿色不断延伸,守卫着祖国的生态屏障。
阿拉善盟经过40多年的不懈努力累计防沙治沙近1亿亩,特别是2024年,1年的治沙量相当于过去5年的总和,已经在三大沙漠边缘构筑起了一道“绿色防线”,形成了“合围”之势。今年将完成431公里的锁边林草带建设,届时,一条1856公里长的防沙阻沙带将把三大沙漠紧紧围住、牢牢锁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科研团队在防沙新材料研发方面取得新突破,为寒冷荒漠地区的防沙治沙工作带来了有效工具。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工业作物和产品》。
作为我国八大沙漠之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乌兰布和沙漠治理显得尤为重要。这片总面积1.2万平方公里的沙漠地处贺兰山—狼山生态屏障之间,是西沙东移的主要通道。
日前,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上,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长卢琦因其在科学与政策交叉领域助力中国扭转土地退化趋势、减少沙化面积,获得“地球卫士奖”中的“科学与创新奖”,这是中国人首次获得该类别奖项。
近年来,青海在加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光伏产业、推动光伏治沙,让曾是不毛之地的戈壁荒滩成为光伏产业聚集的“金窝窝”。
中国不仅有效改善了本国的生态环境,还积极推动国际防沙治沙合作,为全球应对气候挑战树立典范。